故宫开年首展“何以中国”:呈现何尊、长信宫灯等文物
2022-01-25
故宫博物院2022年开年首场大展“何以中国”1月25日开幕,130多件文物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等各种门类,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展览将跨越壬寅年春节、北京冬奥会、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展览概括而鲜明地呈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1月25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 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展开幕式在故宫文渊阁开展。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套,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善本、印章等类别(受展厅环境限制,大部分纸质和丝织类文物为复制品),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受新冠疫情影响,河南、陕西部分博物馆的文物未能在开幕时展出,将来视情况在展期内补充参展。
展览现场
何尊
长信宫灯
在展览现场看到,展览主要采用迎合新年氛围的大红色作为主要背景色,展品主要呈现在呈“工”字型的文华殿正殿。展览共设三个单元,每单元下设三节,合为“九章”。每一单元的展品呈现贴合本章节主题,展品以时代和主题为序排列。
第一单元名为“源”,分为“天地之间”“生作在兹”“启蒙奠基”三节,从中国地理分析开篇,阐释中华文明生产力动因,以中国独特的物质文化,展示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由此奠基。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三级阶梯西东错落,各个地理单元特征鲜明又内外联通,培养了多元的生业,孕育了文明的特质。先民们在参悟天地、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将思索与感知具象为一件件物品,遂铸羲和之金乌,礼天地以璧琮,定四方于瓦当,见文化于玉龙。而中华文明之河,便在此时涌出第一滴水。
在第一单元的起源部分,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三星堆文明等光辉灿烂的文化遗存。
铜神树枝头立鸟 三星堆文化
玉圭 新石器时代
一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三组。造型以抽象的线条与人头像相结合,颇具特色。装饰以雕塑与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是一件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
进入到春秋战国时代,文化艺术上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透雕玉璧,精致华丽。
一件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的铜剑,腊长,脊在两从间下陷,格嵌绿松石,格、首均饰兽面纹。剑脊两面有错金铭文20字:“吉日壬午,作為元用,玄鋪呂,朕余名之,謂之少虞”,意为:“壬午这天吉日,做了这把好用的剑,做剑的原料是锡和铜。我给这把剑起了一个名字,称为‘少虞’。”青铜剑多以所有者的名字命名,而此剑有自名,较为少见。铭文指春秋时期新兴的一种复合剑铸造工艺,即剑体各部位合金比例不同,刃部锡含量高,坚硬锋利,脊部含铜量高,增强韧性,以此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的铜剑
皿方罍
提起中华文明的源起,甲骨文和它所镌刻的甲骨,也令人目眩神迷。
而除了甲骨文,下面这件鄂君启金节也独具特色。
鄂君启金节目前共发现五件,其中两件车节及一件舟节收藏于安徽博物院。金节是战国时期楚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商品的免税通行证。“鄂”是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金节”是自名。金节表面有错金铭文,车节148字,舟节164字。根据金节铭文可知,此节铸于楚怀王六年,即公元前323年。金节所载的通行路线分别为自鄂至郢的水陆路线。铭文内容涉及诸多古地名、古河流名,对于禁运物资等方面亦有详细规定。鄂君启金节为研究楚国用节方法、关税制度、水陆交通、经济贸易、历史地理以及楚王与封君关系等内容提供了珍贵资料。
鄂君启金节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故宫博物馆表示,希望以本次展览,通过以物记事、以事叙史、以史启思,呈上文博工作者们对于“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据了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展览的主办单位之一给予了此次特展大力的支持和助力。除了主展览以外,文华殿西配殿同步展出由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国家宝藏·展演季》衍生联展,展品皆是用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民俗为本次创演的国宝打造的12件“国宝身份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联合推广单位,助力此次展览活动。
“何以中国”展位于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展期为2022年1月26日至5月4日。